央广网北京12月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江晓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科技的进步让人工智能,也就是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医疗、教育、娱乐等不同领域都能看到AI的身影。眼下,已经到了2023年底,年终总结报告该登场了。让AI来写报告!一晚上只能憋出几个字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写稿效率指数有了提升。
针对AI代写的行为,有网友表示,AI代写省去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也有网友表示,秒出的文稿总有投机取巧的意味。AI创作快速便捷的同时,边界又在哪里?
8日,中国之声记者以“AI代写”为关键词,在某购物平台搜索,首页显示的几个商家月单量都破了千,有些商家出售的是AI写作软件使用的账号和密码,有些商家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直接反馈写好的文稿。模式虽然不同,但记者注意到,几个商家的订单评价几乎没有差评。
随后,记者向一家可以提供AI代写服务的商家咨询。
记者:操作模式是什么?
工作人员:很简单,把需求告诉我,包括写多少字,主要内容是什么,想加入什么,什么时间交,这几个关键点告诉我。
记者:用AI写出来的内容是否能过关?
工作人员: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500单,没有一个差评,在这500单里,只有1单是因为当时难度太大,写不了就退款了,其他都是好评。
记者:我大概给您一个框架,需要1500字至2000字,在月底之前交,请估一下价格。
工作人员:时间很宽松,字数也不多,听上去好像不难。但是我需要了解,有的单位工作很特别,需要加入很多具体的工作内容,还有一些内部才能懂的行话。
在记者给出更具体的工作内容时,工作人员回复称,只要不涉及阅读大量跟工作有关的素材资料,100元就可以写好,还承诺后期免费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AI不仅在线上开花,一些线下公司也同样在积极拥抱它。武汉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黄丽媛告诉记者,自己今年2月初次尝到AI的“甜头”后,便要求公司员工在AI的运用中形成制度。
黄丽媛说:“在2月份,我们就开始用AI的一些基础大模型,效果比较好。当有切实的感受之后,我在整个团队里以制度化的方式要求,至少在分析师板块上要求全员使用AI。我没有觉得分析师是否会偷懒,我甚至鼓励大家,这工作不论是本人写的,还是借助AI工具,都是个人劳动的结果。”
黄丽媛说,作为一家基于大数据从事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公司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大型国企、高校、医院等提供各类研究报告,去年共交付报告26万份。得益于AI赋能,保守估计今年总订单量会在35万份左右。
黄丽媛坦言,其实使用AI是有门槛的,并且也明白AI并非无所不能。
黄丽媛表示:“技术对所有人是不公平的,尤其是新兴技术。能否接触到这个产品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能否弄好它,能否通过正确的提示语得到想要的答案,或者答案是否达到心理预期。以目前情况来看,AI还达不到可以替代人的地步。AI可能会开拓思路,补充不曾掌握的知识,但是在最终结果呈现方面,一定离不开个人的思想。”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AI有明显的优势,但更要有明确的使用边界,合理利用它会事半功倍,过度依赖并不可取。
赵精武介绍:“AI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完成重复性高、创新性低、模块化的工作内容,其作为新兴技术工具,帮助用户‘代写’年终总结、年终报告本身无可厚非。不过,真正需要关注的是,AI终究仅是技术工具,不能过度依赖AI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长期依赖只会降低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特别警惕科教文卫领域存在的过度依赖AI问题。举例而言,AI在数据分析、资料检索等方面是科研的辅助利器,但并不是课堂论文写作的‘写手’,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只会降低学生在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分析能力。因此,有必要在特定领域、特定应用场景,对AI的部分功能和权限进行限制。”
权限限制在黄丽媛看来十分必要,如果不加以限制,大量有着相同需求的人使用提示词让AI进行创作,就有可能出现所谓的“千篇一律”。
黄丽媛表示:“如果大家对于AI的应用达到了相同水平,这种情况是会出现的。大模型也是基于这些文本的训练基础之上,如果从事某工作的人都在问相同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有可能差别不大,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在今年早些时候,有不少人在批判AI时,就认为AI是说车轱辘话,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就是我们对AI的批判性使用。”
不少人一边抱怨AI生成内容的“平庸”,一边又享受着极速成稿带来的“快乐”,使得AI就像一把“双刃剑”。因此,也就有人质疑,AI代写出来的内容该如何分辨?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公司申请的“一种AI生成文本的检测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专利公布。据了解,该专利可以判定待检测文本是否为AI生成文本。
当然,用AI“打败”AI的做法也是为了促进新兴技术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建议,未来AI的发展应更着眼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探索技术向善向好的可能性。
赵精武表示:“从目前的技术趋势来看,AI将会使每个人能拥有‘私人助理’,AI或将使人们从文稿总结等重复性工作活动中解放,促使人们从事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活动。在未来,建议AI的技术应用场景应该多元化,尤其在辅助社会弱势群体完成以往无法实现的事情方面,这或将是技术向善最好的体现。”
中新网宁波12月9日电(林波 卓璇)青砖黑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漫步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千年古县城”慈城镇,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抱珠楼、周信芳戏剧艺术馆、慈城美术馆、药商博物馆等场馆串珠成链,咖啡、民宿、戏曲等多元业态穿插其中,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到访“打卡”。
这是浙江千年古城“复兴”风貌一景。
慈城古县城一景。慈城镇人民政府供图
众所周知,浙江文化荟萃,千年古城星落其中。古城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近年来,伴随着千年古城“复兴记”的上演,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千年古城在活起来的同时,也陷入了发展业态单一化、同质化等“成长烦恼”。以慈城为例,在2022年12月,浙江省委巡视组巡视江北时,就曾指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成效不明显,文旅融合不充分,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等问题。
诚然,历史文化底蕴,是以慈城为代表的千年古城最宝贵的资产。那么,如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彰显地域现代文明,让慈城等“千年IP”活起来的同时也火起来,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新考题。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在今年4月,宁波市人民政府顺利审批通过了《宁波市慈城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其整体性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
根据《规划》,慈城被定位为体现慈孝文化、耕读文化、建筑文化、药商文化特色的“江南第一古县城”,发展目标是高标准创建文旅融合示范区。
如何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转化为古县城的时代生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复兴引领古城复兴,让其活起来、火起来?
慈城进一步梳理慈城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组建古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编撰《慈城镇志》,挖掘弘扬慈孝、药商、耕读、建筑四大文化。同时,其还先后邀请文史专家,围绕慈城科举制度、慈城诗词鉴赏、慈城药商文化开展“慈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慈城古县城知名度、美誉度。
慈城夜景(资料图)。徐烽摄
紧接着,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接踵而至。五月和六月,“吉光片羽”慈城民俗风情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到了“壮族三月三”的乡土风情;八月底,“步步有酒 处处有歌”慈城微醺音乐季将古城之夜氛围感拉满;国庆假期期间,一场“妙趣横生”慈城奇妙游让游客实地感受宋词中所描述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如今,像这样一批批“叫好”又“叫座”的品牌活动,持续激发着这座古县城的艺术氛围与文化创造力。
古城保护,非毕其功于一役。如果把千年古县城落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更新是其必然现象。
近日,在2023冬季慈城招商引智推介会上,来自各地的慈城“未来合伙人”带着潮流多元业态汇聚慈城迎春里时尚休闲生活街区,共同探讨慈城未来的文旅商融合生态。
在本次活动中,多个项目签约落地慈城,与慈城深厚的历史人文进行碰撞。
以慈城研学项目为例,其将通过复合研学的方式,将慈城东城沿路81号地块打造成全方位的慈城研学营地,让更多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发现古城、了解古城。
慈城乡村吸引游客“打卡”。林波摄
据慈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也在积极推动古县城与景区周边的紧密合作,整合辖区内农旅项目,促进慈城全域旅游发展,带动百姓增收。
如今,在毛岙村、半浦村等地,就能看到慈城古县城文旅的“溢出效应”:多家精品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网红咖啡店引得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打卡”。
未来在慈城,不仅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感受到文化的底蕴,还能感受到新旧交融的青春之舞,见证这座历史古城的生机与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