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钱姣姣 杨丽)“穿上汉服,我才真正来到了中国!”“我在中国吗?是不是又去了别的国家!”来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的唐一泓兴奋地向记者分享她在中国的经历,22岁的唐一泓现如今在北京交通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今年是她在中国的第五个年头。
“没想到我会出国留学”
谈及为什么会来中国留学,唐一泓回想起当初的选择,也觉得很诧异。18岁时的唐一泓原以为她会在土库曼斯坦的一所大学读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后顺其自然地进入银行工作。但是偶然间,她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了物流管理专业在土库曼斯坦非常流行,敏锐的她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我现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那以后会非常好找工作!”
看似一时兴起的想法却有着理性分析的支撑。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西南部,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与阿塞拜疆、俄罗斯相望,南邻伊朗,东南与阿富汗交界。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沟通了中亚、中东、南亚与高加索地区,同样也是中国通往南亚、中东、东欧等地进出口市场的走廊,还连接着中国与里海。土库曼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的商品经由这里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唐一泓认为,土库曼斯坦和中国在物流领域合作空间广阔。
北京交通大学的物流学科是我国物流领域的著名学科。就这样,在多方考量下,唐一泓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开启她的求学之路。
“来到中国,我很幸福”
来到中国后的唐一泓,除了学习,她还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
在“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活动中,唐一泓第一次体验了中国的传统服装——汉服。精致的盘发和华丽的服装让她感觉自己就是中国人。“穿上汉服,我才真正来到了中国。”唐一泓感慨道。
唐一泓身着汉服 受访者供图
除了北京,唐一泓也“打卡”了许多其他的中国城市。
在贵州,她领略了民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在上海,时尚和国际化的都市化气息让她兴奋不已;在青海循化县,她惊叹地发现这里有人会说土库曼语。“想家的话,我一定会再去内蒙古。”唐一泓对内蒙古的食物念念不忘,这里不仅能尝到和家乡味道一样的酸奶,还有家乡没有的咸奶茶,直到现她仍在网购内蒙古的咸奶茶。今年,唐一泓还体验了一把淄博烧烤,人们聚在一起围炉夜话的氛围与烧烤散发出的迷人烟火味,都让她无比放松和沉醉。
在她眼中,去过的每一个中国城市都是不同的存在,唯一相同的是,每当她来到一个新的城市都惊呼自己是不是又去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来到中国,我很幸福”唐一泓开心地说道。
图为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撒拉族历史文化地标骆驼泉内,唐一泓(左一)和当地讲解员合影留念。 马铭言 摄
已经大四的唐一泓决定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国,深入钻研物流管理专业,将所学应用于家乡建设。
中国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让她感受到科技与环保的双重力量,她也希望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能在贸易上加强合作往来,能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带”回国。
“回国后,我想开一家自己的物流公司。”谈及未来,唐一泓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完)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自11月30日在阿联酋迪拜开幕以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帮助全球绿色转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引发多方热议。“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欧盟新闻网站Euractiv 4日报道称,在大会上,中国成为每个人都在谈论的话题。如果没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能源转型的成功似乎遥不可及。
“能源转型的先行者”
在出席COP28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走上全面绿色转型轨道,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风电光伏设备和动力电池主要供应国,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成本大幅下降,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
“德国之声”4日的报道援引金融市场数据提供商Refinitiv的分析称,中国绿色能源项目不仅规模庞大,产能也在快速增长。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22年,全球新增太阳能、风能和水力发电能力的近一半在中国。中国正在计划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并且超额完成部分绿色能源目标。有专家认为,有针对性的政府措施是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建立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的原因。
“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和低成本控制使中国在未来10年的风能和太阳能发展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西班牙《能源报》近日援引伍德麦肯兹咨询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称,2023年,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几乎为美国和欧洲总和的两倍多。该公司副总裁兼亚太地区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研究负责人亚历克斯·惠特沃斯表示:“中国在2020年宣布了2060年碳中和目标,此后中国一直在重组其电力行业,所取得的实际进展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正在寻找新颖而大胆的方式为绿色清洁能源开辟道路。”据西班牙《先锋报》3日称,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解释了为何该国的沙漠似乎变成“一片汪洋”——从远处看,库布其沙漠中数百万块太阳能电池板反射的光就像是一片水域。事实上,它们是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接下来的10年里,这些电池板的安装数量还要翻一番。
德国《时代周报》2日的报道将中国称作“能源转型的先行者”。报道称,全球几乎有一半的电动车在中国上路。11月中旬,赫尔辛基能源研究和清洁空气中心 (CREA) 的一项分析显示,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太阳能增长最快,预计2023年装机容量将达到210吉瓦左右。CREA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称,这意味着中国在短短一年内创造的太阳能发电量是美国整体的两倍。根据计算,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最早可能在明年出现“结构性”下降。
中国一直在做着巨大努力
COP28期间,各国就旨在帮助脆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损失和损害的基金达成共识。但对于中国扮演的角色出现一些争议。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应该在这一领域付出更多的费用。对此,沙特阿拉伯“阿拉比亚电视台”网站评论称,中国已经付出了许多,并正进一步兑现其对气候治理的承诺和义务。相反,西方国家承担的责任应当更大、更为突出才对。由于长期排放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应该主要负担损失和损害的成本。
阿拉比亚电视台报道称,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一直在做着巨大的努力,并不断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始终秉持原则,重视自己的有关承诺,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有力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合作中清洁能源占比直线上升,通过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合作,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埃及《金融报》撰文指出,发展中国家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度要高于发达国家,让技术上远远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完全抛弃化石燃料有着现实困难。因此,在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化石能源和排放等时,理应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即应该显示基于各国客观现实和基本国情的差异性,而不是不加区分地“一视同仁”。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庞大,但人均收入仍与西方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能力与责任的相匹配。
解振华在COP28期间表示,未来,中方将继续以务实的行动和南南、南北合作举措,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双碳目标背后是技术的不断创新
林伯强告诉记者,对于绿色产业中国一直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现在中国在风能、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不但是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还源源不断向全球提供来自中国的贡献。
西班牙REVE新闻网4日报道称,中国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战略不仅有助于清洁环境,而且有助于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部门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刺激了技术进步,使中国和全球都为之受益。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生产力和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中国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
总部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能源是中国最早投身光伏行业的企业之一,现在公司产品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英利还联合华为等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业,在行业内倡导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上下游企业持续技术创新,践行中国双碳目标。公司董事长尹绪龙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背后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只有通过不间断的技术进步,才能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的1/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以及行动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发挥着带头作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其实面临着非常大的现实挑战,因此,中国的每一个行动和经验,都将为全球提供宝贵的经验。(环球时报 倪浩 唐亚 黄培昭 青木) 【编辑:曹子健】